熱線電話:0311-85290821

保險的“巨災”難題

時間:2023年09月01日    熱線:0311-85290821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保險的“巨災”難題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哈力克

  發(fā)于2023.8.28總第1106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看到新車被洪水沖刷的痕跡,家住北京門頭溝的劉原嘆氣不已。這是他見過北京下的最大一場雨,不少車輛被洪水推著走,也有車在路中央拋錨深陷淤泥。

  今年七八月間,受臺風“杜蘇芮”“泰利”影響,我國多地出現極端強降雨天氣,北京甚至經歷了140年以來最大的一場降雨,華北多地日降水量破歷史紀錄。暴雨強度之大,破壞性之強,都超乎想象。

  隨之而來的,保險企業(yè)賠付量激增。國家金融監(jiān)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河北等16個受災地區(qū)保險報案26.6萬件,估損金額97.6億元。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龍江、福建6個受災嚴重地區(qū)占絕大比例。

  特大暴雨災害過后,保險公司會賠付多少錢?兩年前的河南暴雨,留下了一個大致樣本。2021年河南暴雨災害造成1366.43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9.81億元。保險業(yè)支付賠款97億元,約占10%。鄭州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李琴英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從區(qū)域公司看,據測算河南保險業(yè)可能消耗10年左右的車險經營利潤。

  為了提高應對巨災的救助水平,一些地方建立了巨災保險制度。運行多年,無法有效分散風險的弊端仍然存在。與此同時,極端天氣的破壞性在加劇,自然災害日益頻發(fā),原本管理風險的保險公司本身也面臨“穿底”風險。從險種到自身,險企如何破局?

  發(fā)生自然災害,保險能保什么?

  今年8月以來,一系列自然災害接踵而至。8月6日凌晨,山東德州市平原縣附近發(fā)生兩次地震,74處房屋倒塌,10人受傷;8月11日,西安市喂子坪村山洪泥石流災害已造成24人死亡、3人失聯;8月13日,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部分鎮(zhèn)出現龍卷風自然災害,造成2人死亡、15人受傷。

  “自然大災情況下,出險集中、賠案量大、受損財產種類多,對保險企業(yè)人力、資源協調、線上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逼桨伯a險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車險一般是保險理賠數量最多的險種。某頭部財險公司中層人員張新透露,最近一段時間,他們公司接到最多的理賠申請就是關于車輛因洪澇受損!按蠖鄶祿p失金額不大,但申請賠付的車主很多。”

  數據顯示,截至8月8日上午10時,河北、北京、黑龍江、吉林、天津5個受災地區(qū)的保險機構收到的保險報案中,車險報案7.05萬件,數量遠超企財險和農業(yè)保險,估損金額14.7億元。

  2020年車險改革后,涉水險已經合并到車損險,保障范圍已涵蓋暴雨、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車輛涉水、泡水等情況,發(fā)動機進水或者電動汽車電池受損,都可通過車損險申請理賠。但是,大多數保險公司的車輛損失險對發(fā)動機進水造成的損失都設置了免責條款。

  對車輛“二次啟動”,各家險企規(guī)定也并不一致。“車輛駕駛過程中如果進水熄火,駕駛人二次啟動導致發(fā)動機受損,會有公司認為,這是在明知情況下的明顯錯誤,屬于駕駛人主觀過錯,會拒絕賠付!睆埿抡f。

  張新表示,如果泡水車輛水位沒有沒過儀表臺、發(fā)動機,往往是維修處理。反之則會進入保險公司報廢程序,賠付車主保險單上的評估價格!败囕v進水后,為安全起見,不要試圖挪車或者發(fā)動車輛。有機會可以拍照取證。”

  另外,目前正值不少農作物培育關鍵期,但因多日暴雨影響了農戶收成。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食基地的五常市,受臺風“杜蘇芮”殘余環(huán)流北上影響,遭遇洪水侵襲,大片稻田被淹。五常市農業(yè)農村局局長王守欣介紹,整個五常市的水稻種植面積為253萬畝,其中超100萬畝不同程度受災。

  有五常農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幾天他正忙于清除水稻上的泥沙,噴灑肥料減災自救。目前當地已恢復正常農業(yè)生產,沒被水淹的水稻進入了灌漿期。他估算自己家40多畝水稻最低損失可能都在15萬元以上。不過好在購買了農業(yè)保險,“能賠一點是一點,不至于一年都白瞎了!辈贿^,也有農戶懊悔不已:“從來沒有漲過這么大的水,沒想到地里會被淹,就沒有買保險。”

  據五常市農業(yè)農村部門統(tǒng)計,全市耕地農業(yè)保險投保面積327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70%!爸袊暋眻蟮溃凑諊椰F行的惠民農業(yè)保險理賠政策,農戶一畝地上交保費標準為5元的,水稻達到抽穗期絕產的,可得到376元的理賠;農戶一畝地上交保費標準為14元的,水稻達到抽穗期絕產的,可得到1124元的理賠。

  農業(yè)險按照投保思路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是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補貼保費的完全成本保險,即保障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的化肥、地膜、種子等物化成本以及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與之相對應的是種植收入保險,保險責任涵蓋因農產品價格、產量波動導致的收入損失,是保障收入的保險。

  張新表示,目前市面上仍以完全成本保險為主,因為保費低。而種植收入保險計算復雜,對投保預算要求高。這種局面導致面臨自然災害時,農戶能減少損失,但保不住收入。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有保險公司正在核查登記農田損失。為了加快賠付速度,有的險企還借助衛(wèi)星定位、遙感、無人機等技術設備開展災情查勘定損。

  除了大眾熟知的車險和農業(yè)險,近期頻發(fā)的極端天氣讓不少民眾開始關注,因自然災害受到的損失,還有哪些險種可以賠付?

  一般而言,因自然災害直接或間接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壽險和意外險可以給予身故賠付。如果造成意外傷害需住院治療,醫(yī)療險可以報銷責任范圍內的醫(yī)療費用。

  張新介紹,除人員傷亡外,自然災害造成的財產損失也很嚴重。除了上述提到的車險、農業(yè)保險外,家財險、企財險都可以防范潛在的多重風險。

  一般的家財險保障范圍包括房屋主體、房屋裝修、家具、家用電器等。洪水、暴雨等都在保險責任范圍之內,但地震需要額外約定。企業(yè)也可以對房屋、生產設備、原材料等財產投保。

  但張新也坦言,并不是企業(yè)的所有財產可以作為保險標的,有些財產保險公司不會承保。

  此輪京津冀暴雨中,河北涿州多家圖書企業(yè)庫房進水,大量圖書被水浸泡,但因沒有保險保障,損失更為慘重。中圖網曾發(fā)文稱,這是其25年來遭遇的最具毀滅性的打擊。該公司總經理黃平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他前些年曾為書庫投保過相關保險,但是后續(xù)想要續(xù)保被保險公司拒絕,說相關險種已經下架。這兩年書庫就沒有再購買相關保險。

  “圖書被水泡過后基本沒有修復的可能,只能按照報廢處理。所以保險公司都會很謹慎,很少開展此類標的的承保業(yè)務!睆埿抡f。

  近日也有傳言稱,近期暴雨抬高了保險公司理賠率,后續(xù)投保價格很可能會上調。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保險與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過去的情況來看,偶爾的高理賠率并沒有導致保費整體上漲。

  “每次經歷災害之后,消費者的保險意識都在加強,會提高投保率。另外,賠付率雖然上升,但并非年年如此,只是因為出現了偶發(fā)性事件,保險公司會有預期。”郭金龍說。

  改變政府包攬的模式

  罕見特大暴雨引發(fā)的自然災害,給不少地區(qū)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僅在福建省,“杜蘇芮”就造成了266.69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7396.27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147.55億元。北京此輪洪澇災害共造成近129萬人受災,房屋倒塌5.9萬間,嚴重損壞房屋達到14.7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2.5萬畝,目前這些災害損失仍是階段性數據,財產損失還在持續(xù)統(tǒng)計中。

  目前,我國主要通過政府財政撥款彌補災害損失,但由于自然災害頻發(fā),財政承受了很大壓力,這也使得業(yè)界對巨災保險有了更高期待。

  所謂巨災保險,是指面對地震、洪水、臺風、海嘯等突發(fā)性且危害特別嚴重的巨大災難,保險公司按約定對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或對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承擔給付保險金,是分散巨災事故風險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巨災保險賠付并不是全額賠付,而是對受災人員實施一定的資金救助及物資幫助。

  “長久以來,財政救助是我國各種災害損失補償的主要手段。但如今,財政補償機制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收支困境’:一方面,受到我國經濟增長趨緩、土地財政退出等因素的影響,財政收入以及能夠分配給災害損失補償的資金面臨不斷趨緊的態(tài)勢;另一方面,政府需要保證的剛性支出項目眾多,災后重建項目的資金需求也在‘水漲船高’!睂ν饨洕Q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何小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原銀保監(jiān)會主席郭樹清曾建議,保險業(yè)參與災害風險管理,首先需要在全社會的觀念上,改變政府包攬的災害管理與救助模式,將保險納入國家災害救助和應急管理體系,推動保險業(yè)深入參與災前預防、資金籌集、災后補償、恢復重建的各個鏈條。

  2006年,國務院《關于保險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國家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保險體系”,巨災保險進入大眾視野。

  國際上,巨災保險運行模式主要包括三種。第一種是政府主導,具有公共性特征。例如,美國加州地震保險局采用“公司化運作”,保險公司自由參股,并承擔相應賠付保費。另外兩種模式是保險公司商業(yè)化運作、政府與其他機構聯合。

  而我國則是結合了前兩種模式,核心是“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使用財政資金投保,由保險機構承保,承擔賠付責任。近年來,廣東、四川、浙江等十余個省份結合自身風險特點落地了區(qū)域性巨災保險制度,另外,深圳、寧波、廈門等地還開展了多災種巨災保險試點。

  以深圳為例,于2014年在全國率先實施巨災保險制度,由政府巨災救助保險、巨災基金和個人巨災保險三部分共同組成。其中,政府巨災救助保險每年由深圳市財政出資,為全市行政區(qū)域范圍內的所有人口提供自然災害基礎保險保障。

  隨著試點范圍擴大和經驗積累,我國也在不斷完善針對自然災害的巨災保險制度。比如,除了常規(guī)的實賠型模式外,也有地方將指數型模式納入巨災保險選擇范圍,對應不同的保障范圍、觸發(fā)條件、保費及理賠標準。

  河南省在2022年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工作時,就提供了上述兩種模式供試點城市選擇。其中,實賠型模式以規(guī)定的死亡失蹤人數、緊急轉移人數、危房數量觸發(fā)賠付條件。保費也是計數算法,人身死亡(失蹤)保險保費為0.18元/人/年。而指數型模式更簡潔。當行政區(qū)域內任一國家級自動氣象站測得連續(xù)3日累計降雨量達到150毫米(含)以上時,即認為發(fā)生保險事故。不同的省轄市按照特定保費投保。當保險事故發(fā)生后,由保險機構按照降雨量、降雨城市分類,以不同的比例分級賠償。

  目前,巨災指數保險已經在多個地區(qū)使用。受臺風“杜蘇芮”影響,浙江省第一批“巨災保險”試點城市臺州連續(xù)遭遇強降雨,三門、天臺、仙居部分區(qū)域降雨量超過140毫米,觸發(fā)了臺州市巨災指數保險賠付機制。廣東保險業(yè)2023年上半年新聞發(fā)布會上的數據顯示,臺風“泰利”登陸后,轄內保險機構接到報案超1萬件,已支付保險賠款超2億元,湛江、茂名兩地巨災指數保險支付賠款3590萬元。

  “巨災往往是小概率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因為財政壓力,可能不會投保巨災保險。但民眾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購買商業(yè)巨災保險,分攤一些風險!焙涡フf。

  “巨災”保險是賠本買賣嗎?

  對于承擔巨災保險責任的保險公司而言,公共性理念和保本微利的要求,對其經營能力提出挑戰(zhàn)。

  作為全國第二個巨災保險試點城市,2014年11月,寧波市建立了巨災保險制度。其中,公共巨災保險由政府統(tǒng)一出資購買,保險公司市場化承保。

  從保費端來看,2015年首年的巨災保險保費為3800萬元,總保額為6億元。但當年臺風“燦鴻”和“杜鵑”造成寧波全市大面積受淹,巨災保險賠款近8000萬元,加上其他管理費用,據媒體報道,其實際經營虧損為6000多萬元。2016年,巨災保險保費由3800萬元增加到5700萬元,總保額7億元。

  2017年保費與2016年保持一致,當年寧波還出臺了《關于深化巨災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試點結束,巨災保險制度被長期確立下來。從2018年起到2020年為一輪承保期限,按照方案,每年保費控制在5100萬元。2021年~2023年保費降低了1000萬元,每年控制在4100萬元以內。

  支出端,根據寧波市應急管理局數據,2014年至2019年期間,巨災保險已累計向20.38萬戶居民家庭支付賠款1.22億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和第4號臺風“黑格比”的影響,寧波市啟動巨災保險2次,支付38.1萬元賠款。2021年共啟動6次巨災保險理賠工作。截至2021年11月30日,確認理賠戶數74215戶,賠付金額達5563.79萬元。

  若按照方案要求中的最高投保金額粗略計算,2014年至2021年,寧波市公共巨災保險累計保費收入約3.46億元,支出約為1.78億元,承保公司尚有盈余,但這些支出還未計算再保險、經營費用等。

  巨災保險具有“低頻高損”特點,一旦觸發(fā)賠付條件,將對保險公司經營能力帶來嚴峻考驗。以寧波為例,臺風、暴雨侵襲頻繁,且寧波地域狹小,一次巨災就可能引發(fā)全市受災,并造成險種經營的劇烈波動。

  何小偉表示,如果巨災過多,保險公司肯定賠得多,會通過提高承保條件、保險費率等方式減少損失。也因此,有業(yè)內人士認為,無論是深圳、寧波還是河南試點城市,其巨災保險保障范圍都沒有囊括農業(yè)損失,有可能是為了減輕保險公司的賠付壓力。

  “通過此次河南暴雨,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巨災保險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巨災保險產品不夠豐富,針對臺風、洪水、強降雨造成的城市內澇等多災因的保險保障還不夠完善!痹y保監(jiān)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多層次的風險分散渠道尚未建立,行業(yè)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郭樹清對保險企業(yè)的建議是,在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上,避免“就產品說產品,就費率說費率”,主動“跨前三步”,甚至“跨前五步”。保險業(yè)可與農業(yè)、地質、氣象、水利和應急等部門加強行業(yè)聯動,聯合或資助專業(yè)機構開展災害機理和災害預防研究。在行業(yè)經營機制上,推動形成多層次的風險分散渠道,加大再保險供給,提升風險的轉移和分散能力。

  風險減量,避免“穿底”

  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正不斷抬升保險公司賠付成本,擠壓盈利空間。根據瑞士再保險研究所初步估計,2022年上半年,極端天氣事件導致的自然災害造成全球350億美元保險損失。

  面對可能悉數賠出利潤的賠付壓力,在美國,也有一些保險公司選擇退出市場。據福克斯新聞當地時間6月5日報道,美國兩家保險業(yè)巨頭,美國州立農業(yè)保險(StateFarm)和美國好事達保險公司(Allstate)宣布不再接受加利福尼亞州居民的房屋保險申請。Allstate稱,由于野火、更高的房屋維修成本和再保險保費,加州為新客戶投保的成本遠遠高于他們?yōu)楸沃Ц兜膬r格。

  “面對日漸頻繁的自然災害,保險公司將由單一事后理賠功能逐漸向事前風險管控、風險防范延伸,更加注重由傳統(tǒng)損失補償提供者向綜合風險管理方案解決者轉變!逼桨伯a險相關負責人說。

  這種關注保后管理的觀念被稱為“風險減量”,即指利用更加專業(yè)和先進的科技手段,主動開展被保標的風險管理,降低事故發(fā)生概率,減少保險公司賠付成本。

  “保險成為企業(yè)和家庭的風險損失‘買單人’,故而天然就具有了控制損失成本的動機和激勵,他們會借助其合同設計和專業(yè)能力,激勵并幫助客戶降低風險、規(guī)避損失,這就是所謂的風險‘減量’”。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鎖凌燕在《風險減量管理撬動保險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一文中表示。

  2023年初,原銀保監(jiān)會發(fā)布《關于財產保險業(yè)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明確,鼓勵各公司構建風險減量服務新模式。

  保險業(yè)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保險業(yè)投入防災減災資金約2.34億元,投入防災減災人力約13.61萬人次,發(fā)送預警信息約7574.74萬人次,排查企業(yè)客戶風險約11.78萬次,預計減少災害損失約22.77億元。

  “傳統(tǒng)保險公司競爭主要是看誰的保費低、賠付率高。但在風險減量的競爭思路下,就凸顯出風險全流程管理的重要性。這是一種良性競爭。同時,保險公司也可以協助政府做一些風險減量的工作。”何小偉說。

  風險減量已經覆蓋到不同財險、人身險中。也有險企核保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風險減量除了能減少賠款外,還能幫助了解客戶風險特征,往后就可以針對性做些減損安排,或者提供更個性化的保單。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手段與風險減量服務融合正在加速。《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不少財險企業(yè)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引入了風險減量服務模式中。

  據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杜蘇芮”臺風登陸前,福建分公司依托鷹眼系統(tǒng)發(fā)送預警短信,走訪易澇點,提醒車輛和物資進行安全轉移。同時提前聯系全省車輛維修、拖車公司,開展搶險施救、查勘理賠工作。太平洋產險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除了提供預警信息外,還會在重點客戶、重點位置安裝水淹報警器,一旦發(fā)生內澇水情,立即提醒客戶搶險救災。

  目前,風險減量服務雖然初見成效,但還處于初級階段。上述險企核保人直言,風險減量目的是降低投保人和保險公司損失。但投保人會認為是保險公司賺了,在續(xù)費的時候會要求降低費率,這樣會消磨保險公司做風險減量管理的動力。

  鎖凌燕提醒,保險公司開展風險減量服務,勢必需要與投保人進行充分地溝通與協商,特別要嚴格遵守商業(yè)道德規(guī)范。不得虛假宣傳、違規(guī)承諾、強制捆綁銷售、通過風險減量服務套取費用以及非法買賣、泄露信息等。

  “要通過風險減量積累數據、經驗,不斷完善保險產品,盡量去滿足投保人需求,減少因自然災害產生的損失!惫瘕堈f。

  (文中張新為化名)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32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編輯:【郝燁】
中新社簡介      |      關于我們      |      新聞熱線      |      法律顧問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