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頌德通猜: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赴泰供奉有何重要意義?

時間:2025年02月08日    熱線:0311-85290821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曼谷2月7日電 題: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赴泰供奉有何重要意義?

  ——專訪泰國副僧王頌德通猜

  作者 李映民 趙婧楠

  為慶祝泰國國王哇集拉隆功六循(72歲)壽辰及2025年中泰建交50周年,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于2024年12月4日至2025年2月15日在泰國曼谷供奉73天。

  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時隔22年再次赴泰供奉,有何重要意義?這一事件將如何深化中泰佛教界友好交流,豐富中泰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內(nèi)涵,進一步夯實“中泰一家親”的深厚情誼?近日,泰國副僧王頌德通猜大師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的獨家專訪,對此作出解讀。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佛牙舍利時隔22年再次赴泰供奉,您認為這一活動有何重要意義?

  頌德通猜:佛牙舍利此次從中國北京靈光寺迎請至泰國,這一盛事不僅為泰國佛教信徒帶來了極大的喜悅與福祉,也彰顯了泰中佛教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作為佛陀的圣物,佛牙舍利承載著慈悲與智慧的核心教義,其迎請供奉提醒信眾銘記佛陀的精神遺產(chǎn),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慈悲與智慧,為個體內(nèi)心的平和與社會的和諧注入正能量。

  這一活動為泰國民眾及國際游客提供了瞻仰和供奉的珍貴機會,同時深化了泰中佛教界的交流與文化傳承,加深了兩國人民在信仰與情感上的認同,進一步夯實了泰中兩國的深厚友誼。

當?shù)貢r間2024年12月4日,載著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的包機抵達曼谷廊曼機場。這是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時隔22年后再次前往泰國供奉。中新社記者 李映民 攝

  供奉期間的2024年12月31日22時至2025年1月1日0時,曼谷王家田廣場舉行了敬奉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大型跨年祈福法會。泰國文化部長素達婉女士受佩通坦總理委托主持法會,泰國政府各部門代表,以及上萬名民眾齊聚一堂,共迎新年。我也參與了此次法會并致祝福詞,在泰中建交5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為兩國的國泰民安祈福。我認為,佛牙舍利的供奉超越了宗教儀式的范疇,展示了佛教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恒久價值與廣泛影響力。這不僅為泰中友好關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為兩國攜手邁向未來的重要橋梁,為全球佛教文化的傳播及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和諧作出積極貢獻。這一活動既是宗教盛典,更是一場精神與文化的盛宴,其意義深遠,必將成為泰中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里程碑。

  中新社記者:中泰兩國佛教界交流歷史悠久,您如何評價這種長期合作對兩國文化與民間情感的促進作用?

  頌德通猜:泰中兩國佛教界的交流源遠流長,這種深厚的聯(lián)系不僅在宗教信仰層面構筑了堅實的精神紐帶,還在文化、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等多個領域發(fā)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長期以來,兩國佛教界通過僧侶互訪、經(jīng)典研究、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持續(xù)推動知識與實踐的互通,展現(xiàn)了佛教文化超越地域的包容性與共通性。這種合作不僅促進了佛教教義中“慈悲”與“智慧”理念在兩國社會的廣泛傳播,更加深了兩國人民在文化與情感上的深刻共鳴。

  首先,泰中佛教交流超越了宗教范疇,在文化傳承與社會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佛教節(jié)慶活動和跨國佛教會議不僅為信眾提供了宗教修行的寶貴機會,還為兩國人民搭建了增進了解和相互學習的平臺。通過這些互動交流,泰中文化中的共同價值觀得以進一步傳遞與強化,為兩國社會注入了和諧與共融的精神力量。

  其次,佛教交流為兩國人民情感的連接提供了重要橋梁!疤┲幸患矣H”的理念正是這種情感紐帶的真實寫照。泰國民眾對中國佛教文化的熱情接納,以及中國信眾對泰國佛教傳統(tǒng)的尊重,共同構成了兩國人民之間文化共情的重要基石。佛教信仰不僅是一種宗教實踐,更成為推動民心相通、增進兩國友誼的精神動力。

當?shù)貢r間2024年2月11日,大批中國游客在泰國曼谷網(wǎng)紅景點四面佛打卡。中新社記者 李映民 攝

  進入新時代,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泰中兩國佛教界的合作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從教育領域的佛教學院聯(lián)合辦學,到慈善領域的聯(lián)合社會公益行動,兩國佛教界正在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宗教交流向多領域深度合作的轉(zhuǎn)型。這種合作不僅彰顯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還為泰中關系注入了更強大的文化內(nèi)涵與精神動力。

  泰中佛教交流的不斷深化,不僅為兩國佛教文化的共同發(fā)展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也為推動全球佛教文化的繁榮與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了力量。這一合作模式充分證明,宗教文化可以跨越國界,成為促進國家間友好關系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橋梁。

  中新社記者:2025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您認為佛牙舍利供奉活動如何為這一重要節(jié)點強化友誼與合作的基礎?

  頌德通猜:迎請佛牙舍利至泰國暫時供奉,不僅展現(xiàn)了泰中雙方對彼此文化與宗教傳統(tǒng)的高度尊重,還承載了兩國在半個世紀友好交往中積累的深厚情誼。作為佛教圣物,佛牙舍利的供奉活動在文化層面進一步強化了兩國人民的情感紐帶,為構建泰中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新的精神動力。

  自1975年建交以來,泰中兩國始終保持著密切的政治互信與深厚的文化交流,佛教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獨特且重要的角色。2025年,泰中以“泰中友誼金色50年”為主題紀念建交,佛牙舍利供奉活動成為這一紀念系列中最具象征意義的文化事件之一。這一活動的深遠意義不僅在于彰顯過去半個世紀兩國在宗教與文化領域的密切合作,更為未來雙邊關系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佛牙舍利供奉活動吸引了大批泰國民眾和國際游客,為兩國佛教界創(chuàng)造了增進理解與深化合作的契機。同時,通過廣泛傳播佛教教義中的慈悲與智慧,這一活動促進了兩國民眾間的情感共鳴,加深了民心相通的共識,為泰中關系在新時代的進一步深化注入了強大的文化內(nèi)涵與精神力量。

當?shù)貢r間2024年12月4日,皇家田廣場供奉佛牙舍利的佛塔吸引市民游客前來參拜。中新社記者 李映民 攝

  中新社記者:展望未來,您認為中泰兩國佛教界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化合作?

  頌德通猜:泰中佛教界在未來可以通過多方面的深化合作進一步鞏固彼此的聯(lián)系與友誼。在教育、語言與文化領域,兩國可以通過僧侶和學者的定期交流,深入研究和探討佛教三藏經(jīng)典、教義及歷史。這不僅有助于加深雙方的理解,還能促進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與傳承。在公益慈善領域,泰中佛教界可以攜手開展社會公益項目,例如援助弱勢群體、救災賑濟等,為社會注入更多福祉,推動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促進泰中教育交流與合作方面,我個人一直致力于推動中文教育在泰國的普及與發(fā)展。例如,成立岱密中學孔子課堂,倡導建立海上絲路孔子學院,以及推動設立“泰中語言與職業(yè)教育學院”,為兩國教育交流搭建了重要平臺。這些努力不僅加強了泰中兩國在語言與文化領域的相互理解,也為推動雙邊全方位合作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素質(zhì)人才。我很榮幸因在推廣中文教育方面的貢獻,獲得了中國政府頒發(fā)的“孔子學院突出貢獻獎”等殊榮。我認為,中國在教育領域的快速發(fā)展及其成功經(jīng)驗值得泰國認真學習與借鑒。

  未來,泰中雙方應以教育合作為契機,進一步深化交流,共同推動兩國教育水平的提升。通過培養(yǎng)更多具備雙語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優(yōu)秀人才,為兩國在各領域的合作注入更強動力。

  中新社記者:作為泰國佛教界的領袖之一,您對本次佛牙舍利供奉活動有何個人感悟?

  頌德通猜:作為泰國佛教界的一員,我對本次迎請佛牙舍利至泰國暫時供奉的活動深感欣慰與感動。目睹信眾臉上洋溢的虔誠與喜悅,我深刻體會到,這不僅是一場佛教盛典,更是泰中人民心靈相通的珍貴時刻。佛牙舍利的到來,象征著泰中佛教文化交流的悠久淵源。值此泰中建交5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jié)點,我倍感榮幸能見證這一文化與精神深度交融的非凡時刻。衷心祝愿泰中友誼歷久彌新,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兩國人民的心田;愿泰中兩國在文化、宗教、教育等領域繼續(xù)攜手并肩,不斷深化合作,共同邁向光明前景。佛牙舍利的供奉,不僅是一場信仰與文化的洗禮,更是一種跨越國界的精神感召。在這份光明的感召之下,我堅信,泰中兩國的友誼將愈發(fā)深厚,佛教文化的智慧與慈悲將繼續(xù)為全球和平與繁榮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完)

  受訪者簡介:

頌德通猜。受訪者供圖

  頌德通猜大師,泰國副僧王,在泰國社會中享有崇高聲望,在泰國政界、教育文化界和佛教界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深受泰國各界的尊敬。 作為泰國海上絲綢之路孔子學院理事會主席,頌德通猜大師長期致力于泰國中文教育的普及與發(fā)展。他積極推動成立中泰語言與職業(yè)教育學院,多次榮獲中國政府頒發(fā)的“全球孔子學院突出貢獻獎”。他在促進中泰佛教文化交流與教育合作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兩國關系的深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編輯:【梁周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