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19日電 題: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將為世界帶來什么?
——專訪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中新社記者 鄭嘉偉 劉大煒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日前在香港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表示,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為中國的強國之路明確方向,也將為全球南方國家實現現代化鋪就一條嶄新的道路;香港和澳門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其角色和作用也會隨著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水漲船高”。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曾在2018年提出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貢獻超越了歷次工業(yè)革命,不僅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還影響了全人類。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有怎樣的意義?
胡鞍鋼: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方向是否正確。從這一角度看,中國的改革開放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步步走來,過往實踐無論是在40多年的時間里進行縱向比較,抑或放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橫向比較,都是相當成功的。而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將正確方向繼續(xù)向前延伸,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成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進而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清晰可循的中國式現代化路線圖本身在世界上就是一種偉大創(chuàng)新,不僅有益于中國,也對世界發(fā)展會有貢獻。
于中國而言,回顧自身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走出了一條獨特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工業(yè)化歷程,這是有大量數據和事實佐證的。
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超大規(guī),F代化。目前中國人口已超過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中38個中等發(fā)達國家人口總和(13.8億人),如果中國以如此龐大規(guī)模實現2035年和2050年的目標,將載入世界史冊,也將改變世界格局。就此而言,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粗略計算,從2010年到2023年,中國GDP(2021年國際元)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為32.2%,也超過了OECD成員國的總貢獻率29.0%。而隨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中國已成為全球市場最大“客戶”,為其他國家創(chuàng)造更多出口空間和發(fā)展機遇。
中新社記者:隨著中國為其他國家創(chuàng)造更多出口空間和發(fā)展機遇,將對全球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胡鞍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發(fā)展中國家或者說是南方國家的影響更大。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逐步崛起。對于這些國家而言,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實現怎樣的現代化”和“怎樣實現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從這個方面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可謂“帶了一個好頭”。40多年的改革開放,證明了發(fā)展中國家可以走出一條與傳統西方模式不同的現代化之路。其他南方國家也可以學習借鑒中國經驗,探索出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發(fā)展之路。
隨著全球南方國家走在各自現代化之路上,勢必改變長期以來世界主要由發(fā)達國家主導的格局,逐步縮小幾個世紀以來的南北差距,推動形成世界各國、各經濟體相對均衡、相互依存、共同主導、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在走向現代化的路徑上,中國式現代化和傳統西方式現代化相比有何區(qū)別?
胡鞍鋼:兩種現代化路徑的典型區(qū)別,在于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代表的道路遵循“合作主義”“共贏主義”,而傳統西方式現代化屬于“利己主義”“排他主義”。
西方國家在其現代化過程中經常扮演霸權角色,傷害其他國家利益。從由英國霸權主導的鴉片戰(zhàn)爭,到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發(fā)動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都是受害者。
在發(fā)展過程中,中國選擇了一條“共贏主義”的道路。中國主動提出并落實全球三大倡議: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不僅提供公共產品,幫助缺水缺電的國家和地區(qū)建設民生工程,也提供經營和投資性質的產品,使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qū)實現共贏。連續(xù)舉辦三屆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領導人的積極參與,以及各方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達成廣泛共識,反映了世界特別是南方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認同。
中新社記者:從改革開放歷程來看,香港和澳門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胡鞍鋼:香港和澳門在改革開放中的角色與作用,可以形容為“窗口”。通過這個窗口,中國內地引進港澳以及海外投資后,從過去比較封閉的傳統計劃經濟,逐漸轉變?yōu)殚_放和與國際接軌的市場經濟模式。
當然,內地經濟發(fā)展模式不是完全直接對標西方,而是通過香港學習、摸索西方發(fā)展模式,結合內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我們定義為“受益于市場經濟的新模式”。這個學習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內地與香港、澳門相互借鑒來完成的。
改革開放本身是互利的過程。受益于對外開放窗口的角色,現在港澳投資者在內地有許多投資。如對香港投資者來說,香港的地價等要素成本都比較高,到內地投資,不管是獨資、合資還是其他方式的投資,相當于把香港本身的經濟發(fā)展空間,從一個很狹小的地區(qū)擴展到全中國,其發(fā)展空間與前景得到極大提升。
中新社記者:《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明確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fā)揮作用機制等內容。在您看來,在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港澳應如何更好發(fā)揮作用?
胡鞍鋼:中國是世界超大規(guī)模的經濟體,也是世界超大規(guī)模的貿易體,更是富有科技創(chuàng)新的經濟體。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離不開香港、澳門的窗口作用。隨著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香港、澳門也進一步“水漲船高”。
當然,作為“船”的香港、澳門,需要研究內地經濟和發(fā)展的“水”如何變化,以便從中找到合作空間和機遇,實現自身發(fā)展。在如今的大發(fā)展階段,盡管會有各種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困難與挑戰(zhàn),只要香港、澳門和內地能緊密合作溝通,就能共同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挑戰(zhàn)。(完)
受訪者簡介:
胡鞍鋼,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獲中國科學院工學博士學位、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系博士后、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榮譽經濟學博士。先后兼任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guī)劃專家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曾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等。研究領域包括經濟學、公共管理和國情研究。胡鞍鋼及其團隊在上述領域出版國情研究系列中外文著作180余部,中國知網收錄期刊論文1500多篇,主編和撰寫《國情報告》1800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