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王子林:如何從紫禁城文武建筑布局體察中華文脈?

時間:2024年04月02日    熱線:0311-85290821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電 題:如何從紫禁城文武建筑布局體察中華文脈?

  ——專訪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王子林

  中新社記者 應妮

  紫禁城是全世界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jié)構(gòu)宮殿建筑群,已有600余年歷史。行走其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它的宏偉壯麗。故宮博物院的生命線,就依附在紫禁城的宮殿中,順著它的文化脈絡生長、延伸。

  這座建筑群的至美境界體現(xiàn)在何處?如何從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體察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王子林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解讀。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紫禁城建筑布局的特點?

  王子林:漫步北京紫禁城中,細心的觀眾或許會發(fā)現(xiàn),城內(nèi)文化、文治方面的建筑、設施多在東側(cè),兵刑、武備性質(zhì)的宮殿、設施多在西側(cè)。比如,太和殿前東西兩側(cè)聳立著兩座重檐樓閣,東為體仁閣,西為弘義閣,黃色琉璃瓦廡殿頂,形成東西對峙護衛(wèi)正殿的格局。

  這種東文西武的建筑格局,可以追溯到洪武時的南京都城。朱元璋定都南京,創(chuàng)建紫禁城,在正殿奉天殿東西兩側(cè)建文樓、文華殿和武樓、武英殿。明代之前,重要建筑的正殿兩側(cè)雖有文武二組建筑,但并沒有強調(diào)文與武的特質(zhì),而是把它視為鐘樓和鼓樓的形制,在整個宮城和都城中都是孤立的。

在香港展出的“穿越紫禁城——建筑營造”展覽上的太和殿及其周邊建筑的模型。張煒 攝
在香港展出的“穿越紫禁城——建筑營造”展覽上的太和殿及其周邊建筑的模型。張煒 攝

  北京紫禁城于明永樂年間開始建設,也強調(diào)文武特質(zhì),并在文武二樓后面建文華殿和武英殿,并與北京城的崇文門和宣武門遙相呼應,形成新的城市布局特點,即以中軸為準把城市分為文武對稱分布的格局。

  “割文武而制異”,這就是紫禁城的都城規(guī)劃。

  中新社記者:紫禁城東文西武的建筑布局有何深意?

  王子林:東文西武的傳統(tǒng)可以上溯到《史記》,這一建筑格局是傳統(tǒng)文武之道、仁義之道和陰陽之道的體現(xiàn)。它昭示宇宙、天地、世界就是這樣組合的,所以城市也是這樣組合的,如此就構(gòu)成了一座城市的非凡氣質(zhì)。

  文武之道源自堯舜之道。孟子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堯舜之道即是仁道,其核心是文德。古人認為,修治文德可以使遠方之人歸服,文德有仁慈、敦厚、溫和、純正等義,正如《論語·季氏第十六》所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明代將都城北京城和宮城紫禁城按文武布局,目的是“秉文之德”“對越在天”,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

從午門觀看北京故宮博物院。杜洋 攝
從午門觀看北京故宮博物院。杜洋 攝

  清順治年間,北京紫禁城里的文昭閣(文樓)改稱體仁閣,武成閣(武樓)改稱弘義閣,將“文”用“仁”代替,“武”用“義”代替。改稱體仁、弘義,目的是強調(diào)“守天下曰仁”。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雖易名,實質(zhì)上仍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認知中的核心價值觀。弘義即大義,指君子要遵守社會倫理道德。體仁,則指作為君子首先要有仁德,然后才能教化他人。

  中新社記者:今人應如何從紫禁城文武建筑布局,體察生生不息的中華文脈?

  王子林:古代中國人信奉陰陽學說,這是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理論之一。人們將對立、相反、矛盾的事物進行組合,從而形成一個對立統(tǒng)一體,這是對天道的詮釋。

2024年3月8日,北京天氣晴好,不少市民、游客來到故宮博物院參觀游覽。趙文宇 攝
2024年3月8日,北京天氣晴好,不少市民、游客來到故宮博物院參觀游覽。趙文宇 攝

  紫禁城的文武格局,實際上就是陰陽格局。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文武建筑布局上,另一方面,政治體制的文武官僚系統(tǒng)是按陰陽之道而設置的。

  從周代開始,官員上朝制度就出現(xiàn)了按品位、等級排列的次序;唐代時,雖然沒有出現(xiàn)帶文、武名稱的二樓,但文官是從東門入,武官是從西門入;明代繼承這一傳統(tǒng),根據(jù)《大明會典》的規(guī)定,上朝時文官需位于文樓之北西向,武官需位于武樓之北東向。

  從文武之道、仁義之道到陰陽之道,使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上升到了認識本體論的高度。這種文武建筑格局,是仁義觀念的反映。仁與義,不僅屬于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觀,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紫禁城作為文化的載體,就像一;鸱N,使幾千年的文明內(nèi)化于建筑布局中,得以薪火相傳。

  中新社記者:中西方建筑理念存在怎樣的差異?紫禁城的布局對周邊國家的傳統(tǒng)建筑產(chǎn)生哪些影響?

  王子林:紫禁城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產(chǎn)物,是在儒家思想指導下建造的城,因而產(chǎn)生了一套獨特的建筑語言,如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午門等。紫禁城的建筑雖然在外形上無多大的變化,但它的布局及其名字的取向卻十分重要,直接關(guān)系著這座建筑的功用及其所體現(xiàn)出來的豐富精神境界。

  正如一百多年前瑞典學者喜仁龍(Osvald Siren)在實地勘踏過紫禁城后所說的,連續(xù)的水平和空間的積累以及韻律的意境,是構(gòu)成紫禁城決定性均衡狀態(tài)的基礎(chǔ),這種均衡狀態(tài)也表現(xiàn)出傳說的、哲學的、科學的智慧結(jié)晶,使得這座城市精巧地成為宇宙中心的象征。

  西方建筑則大為不同。不少西方建筑名稱是建筑本身形式的體現(xiàn),比如凡爾賽宮直接用巴黎郊區(qū)一個小鎮(zhèn)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官方名稱,英國的白金漢宮,這一名稱在字面上也沒有深層含義。

  中國古代圣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所發(fā)現(xiàn)的宇宙奧妙,被神圣化、情感化,成了不容置疑的理性原則。人們把天體的運行與地球上的時間變化、季節(jié)更替對應起來,這樣的思想認識也反映到了建筑上。所以,包括紫禁城在內(nèi)的古建筑能與宇宙“對話”,天地山川與建筑融為一體。南京奉天殿、北京太和殿的形成,就反映了古人對宇宙之道的認識。

  紫禁城的布局對周邊國家的傳統(tǒng)建筑產(chǎn)生了影響。已故建筑學家、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曾指出,越南皇宮位于順化城,其順化城和皇宮均參照北京古城、皇城而建。

  中新社記者:作為一名工作35年的老“故宮人”,您行走在紫禁城有何感懷?

  王子林:每當我站在太和殿的月臺上放眼望去,東邊是體仁閣,西邊是弘義閣,凡與文、仁、春有關(guān)的建筑皆位于東方,凡與武、義、秋有關(guān)的建筑皆位于西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春回大地,陽氣升騰;西方是太陽落入的地方,七月流火,陰氣凝聚,形成城市中的一陰一陽。我認為,從古至今,中國人皆具有仁心,這是中華文脈代代相傳的根基。

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以及體仁閣和弘義閣。馮軍 攝
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以及體仁閣和弘義閣。馮軍 攝

  要全面解讀紫禁城的建筑,不能只看到壯美的建筑和精湛的建造工藝,更要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在紫禁城建造過程中,匠人功不可沒。同樣不能忽視的是,在營建規(guī)劃的背后,還有一支龐大的、通曉中國文化的文人團體在出謀劃策。從堯舜禹到孔孟,從董仲舒、韓愈到程朱理學,這是一條清晰的文脈,紫禁城就是中華文脈的表現(xiàn)形式。(完)

  受訪者簡介:

  王子林,1989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yè),同年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從事宮廷文物的保管、陳列與研究工作,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主要研究對象是明清宮廷建筑與宮殿原狀陳設,注重探索其生、成、壯、微的發(fā)展演變和德本財末的仁圣之道。代表著作:《紫禁城原狀與原創(chuàng)》《明清皇宮陳設》《喚醒沉睡的宮殿:故宮宮廷原狀考察》《抱蜀不言:乾隆七十三年的堅守》《紫禁城建筑之道》《欽安殿原狀》(主編)、《日升月恒:紫禁城的文德光華》。主持展覽:《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祥開萬象:故宮與西藏文物聯(lián)展》以及太上皇宮原狀陳列。

編輯:【梁周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